项目执行

项目执行

转载:"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

5年前 (2020-03-04) 热度:1779 ℃

编者按: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于2018年正式对外发布,其内容包括了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这些也正是春禾公益一直在倡导的教育理念。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守望新课程”授权,本公众号将连续转载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停课不停学”通知发出后,无数平台纷纷免费开放资源。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资源都指向应试。正如陈霜叶教授指出的,这次疫情的“在家学习”就像一个照妖镜,照不出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反而照出的还是备考和知识点学习。


凶猛的疫情,为全社会按下了“暂停键”。也给大家反思的机会: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十几年来,21世纪核心素养引起全球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5C指的是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式思维、创新、沟通、合作。五大要素之间既各有侧重,又互相紧密关联,其中文化理解与传承为核心。该模型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为全球核心素养教育提供了一份“中国方案”。



2020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刊发了研究院组织的七篇“核心素养5C模型”文章,包括:21世纪学习联盟(P21)前首席执行官大卫·罗斯(David Ross)撰写的致辞《从“4C”到“5C”》,总报告以及关于“5C”模型的5篇文章。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授权,本公众号将连载该系列文章。希望这一组文章,能启发大家思考,引起进一步讨论。






本期摘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开展合作,在P21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4C模型(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的基础上,新增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构成5C模型。通过文献梳理、深入研讨和综合论证,我们建立了包括5个一级维度、16个二级维度在内的核心素养5C框架。在经过广泛调研和进一步深入阐述后,我们最终完成了对5C模型的框架建立、内涵阐释和行为表现举例,以期为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地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框架。这是继研究院与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组织(WISE)联合发布《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之后,中美学术团队深度合作完成的又一份围绕核心素养教育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主要研究成果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

作者简介:刘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九三中央教文专委主任,国家督学。


作者简介:魏锐,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秘书长。


原文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20年第二期




目录

一、研究问题与目标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三、主要研究成果

四、总结与讨论



培养公民面向未来的21世纪核心素养是全球教育的共同追求。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教育在我国也不断落地扎根、快速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简称“研究院”)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组织(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WISE)的委托,对全球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实施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对5个国际组织和24个国家或地区的文献进行调研和深入加工,形成《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该研究的主要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3期)和《人民教育》(2016年第20期)上发表(刘坚等,2016;周平艳等,2016;师曼等,2016a;师曼等,2016b;刘晟等,2016a;刘晟等,2016b;魏锐等,2016)。这一系列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该报告对21世纪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份报告的英文和阿拉伯文版通过WISE组织面向全球发布。


WISE委托报告的发布,还引起了时任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以下简称“P21”)首席执行官大卫•罗斯(David Ross)博士的关注。2017年,大卫•罗斯博士到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双方在进行深入讨论后达成了共识,决定联合开展核心素养5C模型的研究,并得到思珂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SKT)的支持。这项合作旨在有效整合双方在21世纪核心素养方面的已有研究,引入P21在21世纪技能的框架、内涵、实施、评价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开发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适合在中国使用,又符合国际话语体系、便于国际推广的核心素养框架。经过一年左右的研制,双方于2018年2月在“美国高中生学术十项全能中国赛”期间,发布了“21世纪核心素养的5C模型”研究报告。在该研究报告发布后,我们又进行了持续的实践应用和论证优化。现将主要成果分专题整理成系列文章,分别是《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创新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三》《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合作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五》,以与读者分享、讨论。



一、研究问题与目标



在《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的研究报告中,我们通过分析29个素养框架,汇总了两个维度共18项核心素养(见表1)。在这18项素养条目中,有9项与某个特定内容领域密切相关,我们称之为领域素养,包括基础领域素养(6项)和新兴领域素养(3项);另外9项超越特定领域的素养,我们称之为通用素养,它们分别指向高阶认知(3项)、个人成长(2项)与社会性发展(4项)。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其中的沟通与合作、信息素养、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又称“审辨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成为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重视的七大素养。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地需要系统性地长期推进。对核心素养各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如果不能齐头并进的话,那么可以进一步聚焦其中的关键少数。对少数素养的内涵进行充分阐释、清晰解构,不仅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转化,同时有利于传播和推广应用。因此,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从中抓住哪几项素养作为突破口才更好?


P21发布的《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和借鉴。该框架由学习与创新技能/素养(Life & Career Skills)、生活与职业技能/素养(Learning & Innovation Skills)、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素养(Information,Media,& Technology Skills)等方面组成(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2019)。其中,最广为传播和耳熟能详的是学习与创新技能/素养的4C模型,即审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这四个方面反映了21世纪人才标准的发展走向,在国际社会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在该模型中,审辨思维和创新侧重于认知维度,沟通与合作侧重于非认知维度。该模型的这两个维度要点虽少,但却因其覆盖面广而具有代表性。这为本研究遴选关键少数核心素养提供了重要借鉴。由于将这四个方面的技能/素养简称为“4C”,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记忆和传播。


需要指出的是,若要全面地看待《21世纪学习框架》,就会发现它其实也是一个包含众多要素的“庞大”的素养框架,并不便于传播与学校实践。因此,在实践领域,将其核心部分简化后的4C模型,就成为了P21核心素养框架的“形象代言人”。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离开《21世纪学习框架》的整体背景,不能孤立地去应用4C模型,否则会造成学生在身心健康、自我管理、人生规划、价值取向、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结构性缺失。有鉴于此,经与P21的研讨及项目组的充分论证后,我们增加了一个新的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Competence,简称Cultural Competence)。新增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才培养都具有指导意义。就中国而言,它旨在引导青少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规范行为、涵养人格,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葆有民族心。因此,我们正式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以下简称5C模型或5C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提出,得到了P21的充分赞赏。大卫·罗斯博士认为,该素养对于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是适用的,并且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很好地弥补4C模型的不足。因此,在得知“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发布之时,他也欣然给我们发来了他的致辞,并表示愿意推动5C模型的传播(详见本期[美]大卫•罗斯的《致辞:从“4C”到“5C”——祝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发布》一文)。


本研究拟通过充分吸纳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围绕“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养的问题,深入建构和描述5C模型的内涵、结构和行为表现,以期将5C模型打造成既符合中国教育需求又适于向全球推广的21世纪核心素养模型。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 通过文献梳理提炼素养内涵


本研究按照5C模型的5个方面,分别组建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等5个研究组,每个小组各自负责相关的文献梳理。研究组的人员既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校内的研究人员,也包括其他高校、研究院所、中小学校、企业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文献梳理工作由5个研究组平行进行,在梳理文献时,我们一方面充分参考WISE委托报告的已有成果,另一方面充分借鉴P21提供的关于4C模型的研究报告(Ventura, et al., 2017; Lai, et al., 2017; Lai, et al., 2018; Metusalem, et al., 2017),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而又深入的文献研究和综述。


基于文献梳理,每个研究组通过组内研讨、分工执笔、讨论统整等步骤,撰写所负责领域的文献调研报告,并初步提炼出每个素养维度的内涵。


(二) 组织专题研讨搭建素养模型框架,阐述素养内涵


我们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会,邀请不同素养研究领域的国内资深专家和代表性案例学校,共同对每一项素养进行深度讨论。专题研讨的形式多样,内容涵盖以下方面:资深专家分析介绍相关领域的主要进展、学术前沿和发展方向;代表性案例学校分享实践经验;研究组报告文献调研情况、汇报工作进展;集体研讨,论证素养模型框架。在专题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各项素养的框架结构与内涵,并结合相关成果进一步提炼关键要素,描述行为表现,最终形成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5个一级维度、16个二级维度。


(三) 借助广泛调研修正素养模型框架,完善素养内涵


在5C模型的基础上,我们编制调查问卷,开展网络调研,共收到反馈519份。从地域分布看,本研究覆盖我国东中西部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调研的人员既有来自城市,也有来自乡镇;有来自高校、研究院所和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界人士,也有来自政府、企业、媒体等不同领域的人士;受访对象表现出较好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反馈结果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受访对象对5C模型的5个方面均表示高度认可,选取“完全同意”与“同意”的总人数比例均高于92%,如图1。


我们特别注意到了来自教育界以外的社会人士(包括政府官员)、地处乡镇的受访者以及西部地区受访者这三类人群的反馈情况(如图2),他们对5项素养的赞同度都非常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5C模型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人群的一致认可。总体来看,在对5C模型的各个方面的赞同度上,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乡镇地区高于城市地区,非教育界人士高于教育界人士(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除外)。


我们5C模型的16个二级维度,也得到了受访对象的充分肯定,选取“完全同意”与“同意”的总人数比例均高于90%。


我们在调研中,还请受访对象就他们认为框架中未体现的重要素养要素进行补充。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了具有普遍且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包括如下方面:(1)公民责任、关爱宽容、善良正直、传统美德等与道德价值有关的内容;(2)挫折应对、坚持不懈、逆商、实干精神、适应能力等与意志品质有关的内容;(3)自我认知、自我提升、领导力、规划与实现能力、行动力与执行力、组织管理等与自我认知、管理以及社会性成长有关的内容;(4)洞察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与思维品质有关的内容;(5)动手能力等与实践能力有关的内容;(6)数字化素养、人工智能等与信息素养有关内容。这些诉求与5C模型的提出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本研究在5C模型二级维度的内涵阐释和具体描述中,尽可能地吸纳了相关的提法和建议。


(四) 邀请各界专家集体审议,进一步优化研究报告


课题组邀请了包括著名科学家、资深教育家、省部级教育部门领导、高校校长、企业家等来自各界的15位资深专家对研究报告进行了集体审议。


首先,专家们高度评价了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他们普遍认为,5C模型所讨论的问题,既是引领世界潮流的,也是为中国所需要的。这次系统、完整地推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5C模型,是一项重要的成果,也是有创新性的一项成果,是对国际、国内社会大的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也为核心素养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丰富了我们对21世纪核心素养问题的新认识。专家们还认为,选取5项核心素养作为深入研究的对象,从数量上来看是合适的,反映出了核心素养是关键的少数。此外,他们还高度赞同在P21的4C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其次,专家们对研究成果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了建议。例如,专家们对如何在5C模型中融入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特色,表达出强烈的愿望。有专家认为,除了将文化理解和传承素养置于中心位置之外,还应该在5C素养的每一个方面,都尽可能关联中国文化,体现中国思维,给世界教育和核心素养的研究框架提供一个体现中国特色的模型,因为文化既是建模时候的落脚点,也是我们将来应用这个模型的出发点,这种文化精神是面向未来的。


再次,专家们展望了本研究深化和实践转化的方向与途径。专家们一致认为,继续持续深化本研究,推动本研究的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讨中,得到普遍共鸣的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要关注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梳理提炼5C模型在学科上的具体体现,结合每个学科形成指导性意见;深入研究5C素养,将其与课程、教学、教材、评价这些教育实践中的关键点有机结合,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和建议;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真正地让孩子们有面向未来的自信的基础;教育实践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去评价,在深化研究时应做更多的评价研究工作;要进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领域和学科教学实践领域,开展实证研究,建立大量的加盟校,分学段、分学科开展实践研究;教师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很重要,需要关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老师们的核心素养,对教师做有针对性的培训;5C模型在落地时,需要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讲究个性化需求和地方特点,结合地区的实际和学段的实际进行细化。


专家们的积极审议,不仅为进一步优化研究报告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建议,也为本研究的继续深化和推进指引了方向。据此,研究团队对模型框架和内涵阐述做出修订,同时在每篇文章的“讨论与建议”部分融入对未来发展的方向。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专家评审会合影



三、主要研究成果



本研究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审辨思维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5个方面。并建立素养结构、阐述内涵。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一) 创造性地引入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作为5C素养的核心,为其他素养提供价值指引


本研究所提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包括多个层面的含义,既包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扬弃与传承,也包括对他民族文化的包容、理解与尊重,因此,这一素养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青少年都至关重要。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它包括在认知层面对不同文化内涵的共性与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在价值观层面能够认同并愿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在行为层面能切实践行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价值观念。该素养是一个中国人具有中国根基和中国烙印的体现,而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涵养身心、规范品行、丰富人性不可替代的精神土壤,能够为其他素养提供价值指引。


将价值观置于核心素养的中心地位,是亚洲国家特别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的共同趋势。在我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可见,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对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具有深远意义,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二) 系统设计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五项素养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


5C模型的五项素养从不同角度刻画了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它们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如图3所示。


在五个素养中,每个素养各有侧重。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核心,该素养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对所有行为都具有导向作用;审辨思维素养与创新素养侧重于认知维度,审辨思维强调理性、有条理、符合逻辑,创新素养强调突破边界、打破常规;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侧重于非认知维度,沟通强调尊重、理解、共情,合作强调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做必要的坚持与妥协。


同时,每个素养之间又相互关联。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创新离不开审辨思维,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良好的审辨思维能够提升沟通与合作的效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创新。


(三) 搭建层次性的素养框架,细致描述每项素养内涵,对素养的理解和阐述更加深入


5C素养的重要性得到了教育者的普遍共识。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但是往往把素养当做一个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笼统”地讨论培养的方法和策略,还不够深入,缺少系统设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适用于教育领域的素养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清晰、不够具体化。在教学中如何筛选落实素养的内容与载体、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如何对学生素养发展的水平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难题的破解都有赖于对素养进行深入解构。本研究对每项素养都分解出3—4个素养要素,并对每个素养要素的内涵进行阐述。表2汇总了5C素养及其素养要素,并简要描述了每个素养要素的内涵。


(四) 精选素养的行为表现,为开展素养的培养、评价与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引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在面对并解决复杂问题时的综合性表现,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整合。也就是说,素养的定义更加注重一个具备某种素养的人“能够干什么”“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强调从“表达输出”的角度刻画学习者所应具有的行为表现。本研究对5C素养的每个素养要素均精选了若干项的行为表现。


对这些行为表现的精选和细分,不仅为理解素养内涵提供了支撑,让素养这个育人目标变得更加有形,易于理解,同时这些行为表现也都关联了非常明确的学习行为,相当于对培养素养的方式给出了建议,增强了素养教育落地的可操作性。


例如,对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行为表现,一方面强调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所应发挥的精神纽带作用,如“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具有坚定信念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又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特征,更加接地气,如“具有尊重多元差异的立场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对社会上常见的文化现象和相关观点做出评价与反思”。此外,我们对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行为表现的精选,超越了一般传统文化的“记诵之学”,鼓励学生针对文化问题开展深层次的学习活动,如“选择家乡某个特定的文化现象开展专题研究,了解其渊源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也是对探究性、研究型的学习活动的倡导。我们还充分考虑到了文化实践行为的多样性,如“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并体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鼓励学习者讲好中国故事,不单是学习的途径,也是学习的成果;还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结合个人兴趣爱好选择性学习并掌握某种文化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再如,创新素养中创新思维的行为表现,“能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发散性思考,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对发散思维的内涵解读,这不仅反映了一个通过“发散性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个体的素养表现,同时也阐明了教学的方式,即教学应呈现一个“解决问题”的任务,鼓励和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和“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


尽管这些举例数量有限,将素养目标转化为系统化的育人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些举例所倡导的理念和取向,为开展素养的培养和评价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借鉴和指引。


(五) 为素养培养的实践落地提出建议,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提供指引


一项教育理念的落实需要复杂的支撑体系来提供持续的支持,因此,要想将5C素养的培养在实践中真正落地,需要社会各界充分认同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多方协作共同探索提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本研究在建构素养框架和阐述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对素养教育的实践转化和进一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比如:系统设计素养在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中的落实与体现,构建系统全面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式,建立有利于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重视真实情境下的证据收集;在学科课程中全面融入并强化素养培养,建立基于问题解决情境的学科及跨学科课程,在丰富的情境中开展促进学生多维素养综合提升的活动,同时兼顾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设计有利于素养表达输出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素养发展规律及培养机制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色深入推进素养的培养和评价研究。




四、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并阐释了每项素养的内涵,列举了重要的行为表现。与已有成果相比,本研究取得了以下突破:第一,提出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突出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使其成为中国学生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脊梁;第二,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发展学生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第三,各素养的内涵阐释,既反映了认知要求,又体现了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既反映结果目标,更突出过程目标;第四,对各素养关键要素的提炼和行为表现的描述,为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从教育理念走向教育实践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开展核心素养测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体现了中国特色。审辨思维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已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报告中关于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阐述,虽然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但其讨论问题的视角、框架、内涵阐释对于世界各国、各民族都适用。事实表明,5C模型一经发布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传播和应用,在许多学校教学改革或教育企业研发的产品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充分表明5C模型已经成为颇受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欢迎的核心素养框架。我们期待,随着本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推向国际,核心素养5C模型将为全球核心素养教育提供一份“中国方案”。


说明:本项目由刘坚担任组长,魏锐、白新文和马晓英担任副组长。项目组的核心成员有(按姓氏笔画排序):马利红、马鸣燕、马晓英、甘秋玲、白新文、刘坚、刘妍、李二民、李静懿、郑琰、徐冠兴、康翠萍、魏锐。本项目的咨询专家有(按姓氏笔画排序):David Ross、Fernando M. Reimers、王晓阳、陈立峰、单承彬、胡卫平、施克灿、崔佳颖、康长运、谢小庆等。参与本项目研讨的实践领域的代表有(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小莲、卢志文、申敬红、李从容、吴俊杰、周丽虹、蓝方等。本报告的评审专家有(按姓氏笔画排序):马嘉宾、王渝生、田慧生、关新、纪中展、李奕、张志勇、陆志平、陈光巨、陈李翔、陈亮、金涌、柳斌、谈松华、禇宏启。本项目得到SKT思珂特教育的资助。(刘坚系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刘晟等. (2016a).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4(03), 38-45.

刘晟等. (2016b).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来自全球的教育实践案例及启示. 人民教育, (20), 60-67.

刘坚等. (2016). 《面向未来: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4(03), 17-21.

师曼等. (2016a). 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4(03), 29-37.

师曼等. (2016b). 新加坡21世纪素养教育的学校实践. 人民教育, (20), 68-74.

魏锐等. (2016).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支持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4(03), 46-51.

周平艳等. (2016). 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驱动力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4(03), 22-28.

Lai, E. R., DiCerbo, K. E., & Foltz, P. (2017). Skills for Today: What We Know about Teaching and Assessing Collaboration. London: Pearson.

Lai, E. R., Yarbro, J., DiCerbo, K., & de Geest, E. (2018). Skills for Today: WhatWe Know about Teaching and Assessing Creativity. London: Pearson.

Metusalem, R., Belenky, D. M., & DiCerbo, K. (2017). Skills for Today: What we know about teaching and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London: Pearson.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2019).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Defini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battelleforkids.org/networks/p21/frameworks-resources.

Ventura, M., Lai, E.R., & DiCerbo, K. (2017). Skills for Today: What We Know about Teaching and Assessing Critical Thinking. London: Pearson.



春禾公众号

开放 独立 自信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以上文章来源于守望新课程

原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作者魏锐 刘坚 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

陆逊 | 读刘坚教授分享的朋友圈有感

陆逊 | 读刘坚教授分享的朋友圈有感

前几天看了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发的一条朋友圈,并读了方方的“武汉日记正月二十一”,深有感触!方方:你的人道精神有没有让你去为他们着想(点击阅读原文)作者在文中呼吁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我们这...

【转】鞍山市第九中学 | 给我一方舞台,展示青春风采

【转】鞍山市第九中学 | 给我一方舞台,展示青春风采

----鞍山市第九中学22届研究性学习表彰大会暨春禾社团成立仪式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2019年12月27日,鞍山市第九中学22届研究性学习表彰大会暨春禾社团启动...

春禾第十期研学教研会活动纪实

春禾第十期研学教研会活动纪实

融化坚冰·拉近距离2019年11月20日下午,随着春禾各项目学校老师的到来,2019·春禾第十期《研究性学习》教学研讨会在广东珠海拉开帷幕。晚餐后的破冰活动,先由安顺市关岭民中的索良单老师主持的《温暖...

学校走访 | 贵州遵义地区

学校走访 | 贵州遵义地区

    10月21-23日,我和陆逊老师走访了贵州省赤水市第三中学、习水县第七中学、习水县第九中学和提出加入项目申请的遵义四中实验中学,分别对春禾社团学生、学校管理层和研学课任教师...

转载: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审辨思维”

转载: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审辨思维”

编者按:“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于2018年正式对外发布,其内容包括了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这些也正是春禾公益一直在倡导的教育理念。经“华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