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动态
微课
9月23日晚20:00-21:00,春禾研究性学习交流群中,开展了第23期研学主题交流。苏百泉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带领大家开展了以“如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为主题的交流活动。
图|本期主讲嘉宾:苏白泉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微课实录
潘启碧:我们经常遇到的难题是,学生问的问题,老师也无从回答。比如说,让学生对食物浪费现象提问,学生要么不问,要么问的问题不着边际。
苏百泉: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答不上来也很正常。有问题,找度娘;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出问题本身的过程。最近我也在给学生讲一个和粮食有关的专题,学生就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餐桌浪费现象和以瘦为美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潘启碧:那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呢?
王建霞:源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需要鼓励、引导。首先是激发学生勇于提问的精神,其次是对学生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如何引导。老师可以通过“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的提问引导学生,疑问词就是那么几个:为什么、什么时候、什么人、什么地方、怎么样……有个难点是,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开始呢?
苏百泉:我觉得,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来举例。比如,我会拿往年指导过的课题来给新生举例,以此来启发新生,让他们能够照葫芦画瓢。
王建霞:有老师曾经反映这种做法可能导致一个现象:不同届的学生做出的课题非常雷同,没有新意?
苏百泉:老师可以在学生有了想法后,再去引导,让他们找与前人不同的视角。
王建霞:还有很多老师反映,现在很多高中每月只有1天假期,学生们在学校里的时间,可能也没机会接触手机、电脑,针对这种情况,如何锻炼学生从现实生活发现问题、继而演化成课题的能力?
侯慧:没有手机确实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
苏百泉:这确实是个问题。不过,手机电脑对于课题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查找信息、寻找答案,却不是发现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校园生活中就有很多问题可以作为课题,不接触手机电脑也可以。比如,理科班的女生为什么必须是双数?
侯慧:理科班的女生必须是双数吗?
苏百泉:理科班女生少,女生双数的原因是:女生的交往方式往往是成双入对的,如果是单数,就会有女生落单。
马开:我们当前还处于情境创设阶段,也即将进入选题阶段了。我校高一年级有700多学生,我们已经针对部分老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学科老师也结合了生活实际给学生开展了讲座,学生也听得比较认真。但感觉要推动这么多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非常有难度。
王建霞:如此看来,各个学科组的课题指导老师要开始跟学生对接了。
苏百泉:我们学校的高一新生,开学前两周也上了四五次研学课,目前处于选题阶段,我指导了30个左右的学生,目前有20个左右已经完成了选题。
马开:请问您学校有多少老师参与指导,选题需要多长时间?
苏百泉:我们参与的老师有几十个,每届400学生要做课题,每个老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20个。选题前的集中辅导、宣讲阶段需要约1-2周,个别交流阶段约2周,学生选定题目、写开题报告阶段,整个选题的过程大概1个月。
马开:以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学生还处于不知道如何提问的状况。
苏百泉:我认为,学生和老师的聊天是帮助学生选题的好方法,在聊天中,教师可以逐步了解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并引导学生把问题从面聚焦到点。
王建霞:请问,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跟学生聊,还是课外课题指导老师跟学生单独、或小组聊?
苏百泉:聊天往往是一对一的,也有学生围观,围观的学生听听,也会有启发。
马开:我在课后了解过,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结合情境提出问题的不多。但小范围沟通,他们也能得到启发。
苏百泉:小范围沟通很重要。通过追问,就能慢慢帮助学生找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有的学生想法很多,经常会有好几个选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解释,让学生发现他们真正的感兴趣的课题。
王建霞:这种方式就是让课题指导老师跟学生进行较为深入沟通,引导学生顺藤摸瓜了。
马开:我校的指导老师不多,且老师还在学习和认知阶段,一次性面对这么多学生,确实感觉不好指导。上次和一位老师交流时,她建议每个班级先选一个小组做课题,然后再让这个小组帮助指导班上其他人。
陈璐: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老师扮演一台搅拌机的发动机的角色,我们发动以后,让他们去交流、讨论、糅合,我们又适当停一下,让他们沉淀整理,再继续。
王建霞:万事开头难,老师们先要自己放下心理包袱,要抱着跟学生一起探究、而不是“教”学生的心态,这个理念一定要先调整。
马开:是的,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我们当前是第一个年级。
苏百泉:高年级带低年级可以,同一年级的学生相互带,效果不好。
王建霞:马开老师所在的长沙县七中,是首次尝试学科组老师参与研学教学和学生课题指导,还没有经验积累。
陈璐:像这种第一次的,我觉得可能还是把以前的案例作为引导相对更好吧,不然大部分都是懵的,就像我们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一样。
马开:我也认真观看了提供的案例,也考虑把参赛的视频放给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从我观察的情况看,要做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有很大的难度。
苏百泉:我也到零起点的学校指导过,如果一个学校是从零开始的话,不适合大面积铺开。应该先小范围,让学生自愿参加,这样可以集中力量辅导。等第一届学生有了经验,可以以老带新,帮助下一届。第一步:选择少数学生,外请老师指导课题,本校老师全程观摩;第二步:本校老师和上一届学生共同指导下一届学生,外请老师做顾问;第三步:本校独立运转。大概要两到三年时间,可以做到自循环。
王建霞:零起点的学校,老师需要同步学习,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长沙县七中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上还是很有基础的,关键在于老师们观念的转变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在8月底,我们曾经入校对二三十位老师做过体验式的研学基础培训,让老师们作为学生的角色体验了课题研究的流程,也强化了老师们“启发式提问”的教学技能。学校、老师的成长的确需要两三年的周期。
苏百泉:是的,老师和学生要同时接受辅导。全体学生参与有很大难度。如果用团队的方式,两三个学生一个小组,一些能力弱的孩子,也是可以参与的。
马开:之前我们的教务主任建议全年打乱组合编组,但我们交流后,觉得可能行不通。还是得先在班级内部形成小组,先启动课程的流程和惯性,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和老师,尽快形成有利的大环境。
苏百泉:指导学生课题研究不容易。
马开:选题、指导选题,我觉得单靠每周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课外也需要下大功夫。
王建霞:不破不立,有没有可能大家把中学课题研究学习这事想的太高大上了?我们提倡的是通过这种学习方法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零基础的学校、老师和学生,如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哪些可操作的具体建议?
苏百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总结来说,主要的方法就是,给他们分享往年的课题,让他们直观感受到同龄人做过的课题。他们内心就会减少恐惧,就会觉得“原来这就是课题呀!”“原来这也可以获奖呀!”“看来我做个课题也没有问题的。”这样,他们就会照葫芦画瓢的提出一些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进行小范围沟通,让学生明白从什么角度研究才会更有价值,用什么方法研究才更具可操作性。当然,这对老师是有要求的,有些老师自己没经验,对学生的引导就会很吃力。
王建霞:这个非常可行,很多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马开:是的,我觉得学习以往案例很有必要。
苏百泉:老师们也应该提前学习一下往年的案例。老师们如果看过几十个案例,也就对引导学生有了底。
王建霞:课题研究的功夫主要在课外,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们交流分享。
苏百泉:课堂上解决的是共性的问题,比如案例分享、方法指导。课下才能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毕竟每个学生选的课题都不一样,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会有差别。
马开:课外的指导也要形成小组后才行,也便于老师指导和探讨。
苏百泉:零起点的学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是比较好的,小组人不能多,最多三四个。
马开:我们拟定不超过5人组成一组。
王建霞:苏老师,你们学生一般怎么形成课题研究小组?
苏百泉:自由组合,要志同道合才好,毕竟大家是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兴趣点不同,没办法合作。
马开:这个肯定,道不同,不相为谋。
苏百泉:老师去研究往年的课题是很有必要的。我刚开始指导学生做课题的时候,也没有方向,也需要先看看往年的课题,才知道中学生的课题大致是个什么样子。
王建霞:具体怎么个研究法?
苏百泉:比如,我指导学生参加科创大赛,就去官网下载往年获奖名单,对于往年获奖课题进行分类、梳理,从中找到共性,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课题多,至少有个标题,更进一步的话,有个摘要,个别好的课题可以有个课题报告全文。
王建霞:其实,就是老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这不正是研究性的教学吗?
苏百泉:老师们不仅仅要指导学生做课题研究,自己也要有研究意识。有研究意识的老师,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
王建霞:这是老师们解决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问题的关键,苏老师,指导学生课题研究对你的学科教学有什么影响?
苏百泉:我的政治课上常会涉及研究方法的指导或研究兴趣的激发。比如,当学生发表一个观点的时候,我就会马上问:你的证据是什么?证据从哪里来的?你觉得证据的证明力怎么样?还需要其他证据吗?
王建霞:这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有哪些?
苏百泉:比如,当我讲一个观点,马上会给出其他不同的观点。今天我讲到社会形态的划分,讲完五分法以后,又给学生介绍了马克思的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还讲了其他历史学家的划分方法。这样,学生就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只有一个答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假设,同时自己进行论证。也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王建霞:这就是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真正融合了。
苏百泉:指导课题不容易,需要慢慢摸索。相信老师们都可以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希望群里的每个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王建霞:非常感谢苏老师的分享!也谢谢各位老师的参与。大家能提出教学中的问题,说明真正在实践、在思考了,这表明已经在改变了。
下期预告
“学生自己选不出课题怎么办”
嘉宾:邹开煌教授(福建教育学院)
主题:学生自己选不出课题怎么办
时间:10月14日晚 20:00-21:00
往期回顾
微课系列推送
·微课22 | 如何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
·微课21 | 情景创设及操作方法
·微课20 | 为人师如何爱自己
·微课19 | 问卷设计的步骤
·微课18 | 怎么选题(选题的渠道)
·微课17 | 工程类课题研究怎么开展
·微课16 |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二)
·微课15 | 如何营造校园研学氛围
·微课14 | 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微课13 |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一)
·微课12 | 区分观点与感受——沟通原则
·微课11 | 观点≠事实 ——沟通原则第一讲
·微课10 | 学生对课题研究不感兴趣怎么办
·微课9 |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
·微课 | 研学常用研究方法——观察法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三)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二)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一)
·微课 | “为什么不宜把是否有意义或价值作为开(立)题的条件”
·《研究性学习》在线交流研讨(二)
·再提“拥抱变化”——春禾在线研学交流研讨之探索(一)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整理|周小宵
排版|王俊骊
审核 | 刘红玲
相关文章
微课 22 | 如何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
微课9月16日晚20:00-21:00,春禾研究性学习交流群,2020年秋季学期研学主题交流第二十二期。分享嘉宾罗卫东老师(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带领大家开展了以“如何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为主题的...
转载: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创新素养”
编者按:“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于2018年正式对外发布,其内容包括了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这些也正是春禾公益一直在倡导的教育理念。经“华东师...
春禾校园讲堂 | “我的青春不迷茫”
这是一段难忘的旅程,有惊喜、感动,也有遗憾和新的期待。01 贵州省黔西县第四中学本以为大山里的孩子会比较羞涩内敛,也不会轻易敞开心扉。但是第一天走访的黔西四中的孩子们,大大出乎了我们的预料,...
红毯秀 | 直击报到现场
2020年8月6日,共有来自46所春禾项目学校,前来参加第五届中学生ETS大会(省级)和研究性学习教学研讨会。老师、同学们陆续抵达贵州省绥阳中学,在春禾树前的红毯上合影,留下他们青(ke)春(nai)...
微课14 | 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微课6月4日晚,由春禾志愿讲师孙旭亮老师带领,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哪些”进行了主题交流。本期主讲嘉宾:孙旭亮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微课实录 微课视频孙旭亮:今天和大家交流“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