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动态

机构动态

微课20 | 为人师如何爱自己

4年前 (2020-07-31) 热度:



微课

7月23日晚20:00-21:00,春禾研究性学习交流群中开展了第二十期研学主题交流。本期由春禾志愿讲师肖梦娜老师带领,针对“为人师如何爱自己”进行了主题交流。



本期主讲嘉宾:肖梦娜

心理咨询师

情绪自由工作坊设计者

冥想引导者

春禾公益志愿讲师





微课实录





肖梦娜:大家晚上好,从现在开始到21点,我会在这里守候大家。

王建霞:是否可请梦娜老师先跟我们分享一些案例?比如有关爱自己、爱周围人有哪些误区?

肖梦娜:在音频课里面讲到的“喝牛奶”的例子,把自己认为好的对的来要求他人要求自己,都不是真正的爱。因为这么做的时候,眼中甚至看不到活生生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标准中。似乎标准比人更重要。

王建霞:有很多人会觉得“我是为你好啊”,为何会这样?如何破解?

肖梦娜:那我会问这样的人“你的意见比别人的更重要吗?”当你认为自己的意见如此重要的时候,你是怎么对待他人的呢?这么做的原因是出于自己的焦虑,比如要求孩子喝牛奶,是试图用喝牛奶来做一个好妈妈,来降低对孩子健康的焦虑。

陆逊:这个完全理解。




王建霞:“我吃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我是老师/我是你爸妈,我的经验教训比你多”——为什么会有这种惯常观念?这些观念如何调整?

肖梦娜:这里我会引入“自我”的概念。把自我定义为一个更有智慧的人,更知道他人应该如何的人,就会产生这些观念。严重的“自我”会认为只有自己的观念才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延伸开来,种族主义,也是“自我”的产物。

王建霞:这个就是极端的自以为是、或说是“自负”了吧?

肖梦娜: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觉察不到的“自以为是”,留意一下自己有哪些理所应当,就会发现自己有多少自以为是。学生不应该迟到,学生不应该不做作业,学生不应该顶撞老师。可是从一个人的发展角度,Ta在那个样的状态中,只能那样做。把“我是对的”变为“我是对的,你也是对的”是一种心智成熟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对的,那真的很奇怪呢。

王建霞:可能很多老师不会认同哦!“作为一个学生来说,他就应该有他必须要做的事情,一个学生如果不做作业、上学总迟到、顶撞老师,这是一个学生应有的行为吗?!”

肖梦娜:当然不是一个学生应有的行为,但是住在那个学生的身体里的心智,在特定的时候只能是那个样子。




陆逊:当孩子提出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一下子关注到想法或观点正确与否,而忽略了孩子产生这样想法和观点的原因、背景。

王建霞:梦娜老师在音频里有提及从身体、情绪、心智三个方面来了解、认知自己,这让我想到有一次跟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一位教授交流“人与自我”的话题时,他提及人的三个维度“生物学属性的人、社会学属性的人、心理学属性的人”,似乎有共通之处。我想请教的是,我们作为老师,如何在教学环境或教学过程中做到敏锐地自我觉察?然后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觉察学生并有效引导学生?

肖梦娜:自我觉察有三个层面,行为、情绪(及情绪引发的身体感受)和念头,最容易觉察到的是行为,然后是情绪,念头最难被捕捉到。可以从行为开始,看到自己的行为模式。




夏江:从我们学习生活的场景来看世界无非就分为我和他,有一句话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那么到底是我先帮助他人,还是他人先帮助我呢?这就有一个先后问题,如果他人应该先为我服务,我才为他人服务的话,最后就变成了自我的孤立。反过来我先帮助他人,那么这句话就可以无限制的循环下去。因此我认为任何事情先为他人着想,才是正道。由此当我们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能否先进入学生的世界?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他的实际情况,包括打游戏、化妆等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问题,才能采取“疏”或“堵”的做法。

王建霞:赞同夏校说的“我要先为他人”!想要请教的是:如何做到先进入学生的世界?

夏江:你了解你的小孩吗?在疫情期间,你们发生过不愉快的事吗?现在把事件的主角进行交换,你就能很快的进入他的世界。

王建霞: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了解我的孩子,在疫情期间,我们还挺和谐的。

肖梦娜:嗯,先放下自我,进入学生的世界。

王建霞: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很多老师可能会说:“我也想要进入学生的世界啊,可是现在的学生真的是太让人捉摸不透了?现在的孩子怎么跟我们那时候就不一样呢?”

肖梦娜:经常听到一代不如一代的言论,我觉得这个真的而很有意思。后浪不愿意做后浪,所以指责前浪,这也是“自我”的产物吧。

王建霞:“不如”有很多暗含的假设和价值判断,这个的确是很自我。

夏江:当一个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不像我们以前那样了,这就是因为他和现在的孩子脱节了。

陆逊:是的,以前跟现在有很多不一样的,社会、环境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王建霞:那如何做到尽量不脱节?很多老师也想做到理解、接纳孩子们啊。

肖梦娜:那些不端行为只有在被理解和接纳以后,才可以更有效的改变。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和威胁,那样的改变带来伤害。所有人都喜欢被理解和鼓励,这样的改变才是唤醒学生内心深处那股向上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这个力量在,只需要去唤醒它,这样健康的成长会自然发生。

王建霞:如何去理解和鼓励?方式方法?

夏江:和孩子们坐在一起,闭上嘴巴,听他们说,听他们聊。最终就是忘记自己是一个老师。

王建霞:这个“无我”的境界很高级。同样,我比较关心“方法”?

齐静:很赞同,先放下自我,进入学生的世界。我认为,先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和建立信任。

王建霞:如何与孩子建立信任,让他们愿意跟我们说?

夏江:从他们进校第1天开始就这样。所以,一年级初一高一,第一面非常重要。也或者说当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候,前面几分钟是非常重要的。这往往已经把对方贴上了某种标签。




肖梦娜:只要老师放下一些自我,大多数孩子很乐意敞开的,想要与成年人有健康的连接,是每个孩子的渴望,他们也想要被引导。但首先你要获得孩子的信任,你要给与孩子尊重,那么孩子就很愿意接受你的教育。教育的权利是赢得的,不是随着老师身份而自动附加的。老师要用理解,鼓励与支持,去赢得这一份教育的权力。如果一个老师带着“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的看法,孩子怎么会愿意亲近对自己有评判的人呢?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个人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差劲的职业,你会愿意跟他亲近吗?

王建霞:哇~~这个说法很赞。什么叫“赢得”?什么叫“自动附加”?

肖梦娜:很多家长认为生了小孩,自然可以管教小孩,但小孩压根不服管。因为家长没有从孩子那里赢得管教的权力。孩子和你关系好,才会心甘情愿地服从管教,授予你管教Ta的权力。老师也是一样的。教育的权力是学生授予的,而不是老师身份自动附加的。需要去赢得学生的心,他们才会授予我们教育的权力。

齐静:非常赞同,只要老师放下一些自我,大多数孩子很乐意敞开的,想要与成年人有健康的连接,是每个孩子的渴望,他们也想要被引导。但首先你要获得孩子的信任,你要给与孩子尊重,那么孩子就很愿意接受你的教育。教育的权利不是赢得的,不是随着老师身份而自动附加的。

王建霞:这个的确很难转念,自古以来,“儿子要听老子”的,父母作为孩子的供养者,先天就觉得应该“有权利管着孩子”。另外,我自己也容易有这样的想法“我是他的妈妈,我不为他负责,以后谁来为他负责?!”

肖梦娜:只能他自己负责呢,你能负责衣食住行给他留下亿万家产,他要是抑郁想跳楼,你也拦不住呀。如果你可以为他做一个爱自己的榜样,他也能从小学会爱自己,才能真的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自己的内在体验负责。

王建霞:是啊,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

齐静:我觉得我们要对孩子负责是肯定的,但是也要让他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这种负责是给他适合的爱和付出,并让他也知道给自己和别人合适的付出和爱。

陆逊:想要老师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传统学科课程)放下自我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有教学目标、任务压着你,有标准答案和知识点捆着你,有学生盯着你,想要放下只能是凤毛麟角。但《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可以完全不同,这里是一片开阔的沃土,没有传统的束缚与压力,更容易放下。

王建霞:在研学课堂上、指导学生的课题过程中,今晚谈的这些其实都是相通的:我们老师要“放下老师的身份和角色”,不要加载太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为人师”的诉求,真正做到跟孩子们一起提出问题、探究过程,享受结果。





陆逊:我发现当人们表达一件事、一个观点的时候,似乎很不希望别人问“为什么”?一旦有人询问“为什么”时,大都会表现出不悦,甚至生气或暴怒。我理解这是权威受到了挑战,或者说被怀疑,或者信任受到质疑。这是否也是“自我”过于严重呢?

肖梦娜:我想是的,而且“为什么”和“为什么不”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过程中,经常被父母老师这么说,而且当父母和老师这么说的时候,往往不是真的对小时候的我们好奇,而是暗含谴责。所以我们就对“为什么”过敏了。

王建霞:对哦,这也是原因之一,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面对“为什么/为什么不”的时候的条件反射就是感觉“被质问”了。很多人面对这个提问已经被教化成一种惯性的情绪、行为反射了。

陆逊:所以现在的反应也是过去长期固化意识的产物。我经常会问“为什么?”,我的目的是想探讨观点背后的原因与背景、思路与逻辑,但是往往被误认为是在谴责或表达不满。往往我很困扰,我也在努力调整自己,改变不同的询问方式、场合、时机,但也很难。是否应该放弃询问“为什么?”无论以任何形式或方法!

肖梦娜:你可以说“这里我没明白,可以再解释一下吗”,“可不可以帮我理解一下这句话”“你这么说这么做是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让“自我”小一点,是爱自己。自我太大的人,深陷在自我的念头和情绪里,就出不来了,这样就痛苦了,谈不上爱自己。




王丰:请教一个问题:当孩子告诉老师自己家庭里面有严重的家庭暴力,该如何处置?

王建霞: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位老师应该是位深得孩子们信赖的老师,孩子能把这么私密的事跟老师说。

肖梦娜: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也好难。刚才建霞问到理解和鼓励,如果你可以对孩子给与聆听,那就已经是巨大的帮助。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可能有很严重的受害的情绪,需要有人接住。那么那些累积的情绪释放了以后,他就又有力气回去面对惨淡的人生了。这个问题根本上需要社会制度来解决,可是即便是更发达的国家,也无法杜绝家庭暴力。




陆逊: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问题时,往往都隐含了孩子们的内在心理需求,这个时候是我们逐步切入孩子心理的最佳时机之一。

齐静:的确,所以我通过每年学生申报的课题名称和内容,可以了解学生的一些内心想法,甚至需求和愿望,从而尽力去帮助他!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只是看你认不认同。

王建霞:我对这个话题也比较感兴趣,当孩子在探究一个问题时,可能明线上是在做这个课题,暗线上隐藏了很多情绪、心理和价值的诉求。老师如何在课题指导的过程中去感知、发现“水平面下的冰山”?

肖梦娜:道德经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李娅丹:我听过一个心理讲座,有一个小学生的案例: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孩子一起生活,有一天,孩子告诉妈妈:“妈妈,我被老师留学校了”。妈妈听了很生气,说等着,马上到校。妈妈到校以后,发现学校老师都不在,学生基本上都被接走了。妈妈就怒气冲天的问:怎么回事,怎么说谎?孩子天真烂漫的笑着说:妈妈终于来接我放学了!妈妈顿时醒悟了。

王建霞:娅丹,你当时听到这个故事时,有何启发或感触?

李娅丹:我太自以为是了。

王建霞:你也很有自醒力、很谦虚。

肖梦娜:孩子真的很需要爱,其实每个人都需要爱,先从爱自己开始吧。

李娅丹:所以人与人之间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隐密的角落!固有的思维理念是走不进孩子的角落!大人自以为是的是非判断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成为孩子长大后的影子!

王德:教育必须要有爱,面对教学工作实际,放下功利之心就是爱自己。

肖梦娜:放下功利之心,这句话好棒。不功利,其实是非常难的事情。为名(自我形象)为利(成绩成功)为爱(被需要,被认可)。

李娅丹:成人的标准尺用在孩子身上总是不合身的!

肖梦娜:有一种境界是,我帮你只是想帮你,甚至一句感谢都不要,甚至不会对我的自我形象有所增补,在帮的过程中就收获到了纯粹的快乐。那是真正的放下功利。

王建霞:正解!不带预期,纯粹的给出。

肖梦娜:最不功利的,最纯粹的行为,也是对人最滋养的,这也是爱自己。

齐静:是的,助人为乐,乐在其中!如果付出时有功利之心,会在心里产生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会导致我们身心的疲惫。

肖梦娜:齐静老师说得很好哦,会患得患失。

王德:不功利之心在春禾团队里处处能体现。

齐静:但是会有很多人不理解这样的无私付出,总会认为不可能,肯定有什么什么。

肖梦娜:在每个付出的当下就“钱货两讫”互不相欠了,因为收获到了助人之乐,那是一种更高尚的快乐。

王建霞:给出的一方其实收获了好多,他人对爱的期待、他人对被看见被认可的期待……这些都是滋养生命的补给。

李娅丹:任何事情不是功利心作祟吗?没有功利心就没有上进心。人也需要功利心的,佛说:放下等于拿起!人就是功利心过了就放不下,失去自我!对待学生也需要一种期待吧,这种期待也是功利呀。现在我想知道怎样走进学生,去引导学生和自己孩子的走上人生正确的适合他的轨迹。请各位老师指教。

肖梦娜:功利心没有错哦,但是有时候会妨碍到我们,在那个时候就可以放下它啦。




王建霞:刚提到“有个人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差劲的职业”,这个涉及老师们对自己社会角色“老师”的认知和认同,想请群里一线的老师们来坦诚地聊一聊这个话题。现在辛勤坚守在一线的老师们,大家对自己的这份职业/事业如何看待?这个自我认知,可能与如何教学高度相关吧?一位内外自洽的老师,可能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肖梦娜:内外自洽是什么意思?

王建霞:哈,最近说自洽有点多。调整为“自得其乐”吧。

肖梦娜:那课程会是一个放松的氛围,放松的时候学习表现会更好,老师说的话,也更容易被学生听进去吸收。

王建霞:对啊,如果一位老师能从“内”到“外”都能清晰自我认知,并能自我认同,那么TA就会觉得做老师是一件值得且幸福的事。一位生活幸福的老师,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和接纳各种各样的学生吧。




肖梦娜:时间飞逝,今天的讨论到这里啦,很高兴与大家共度一个小时。

王建霞:非常感谢梦娜老师今晚的支持,让我们这个学期最后一次的交流如此走心、有爱。

武嘉捷:非常感谢梦娜老师,很多观点已默默记录,并留存!非常受益!剖析自己很多毛病,发现了病因!




王建霞:各位在线一起聊的、默默潜水的、有事不在线的老师,我们群内研学微课和每周四晚的主题交流,这个学期就告以段落。接下来,希望各位老师能休息调整,抽空好好“爱”一下自己,为了下学期更好地“爱”学生。

非常感谢过去5个月来陪伴我们一起走过的各位老师,我们一起经历了从0到1的改变。等我们秋季学期再重启群内交流,一起再探索、实践从“1”到“3”的改变和成长。





往期回顾

微课系列推送

·微课19 | 问卷设计的步骤

·微课18 | 怎么选题(选题的渠道)

·微课17 | 工程类课题研究怎么开展

·微课16 |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二)

·微课15 | 如何营造校园研学氛围

·微课14 | 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微课13 |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一)

·微课12 | 区分观点与感受——沟通原则

·微课11 | 观点≠事实 ——沟通原则第一讲

·微课10 | 学生对课题研究不感兴趣怎么办

·微课9 |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

·微课 | 研学常用研究方法——观察法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三)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二)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一)

·微课 | “为什么不宜把是否有意义或价值作为开(立)题的条件”

·《研究性学习》在线交流研讨(二)

·再提“拥抱变化”——春禾在线研学交流研讨之探索(一)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开放·独立·自信

http://www.spring.org.cn


整理:王建霞

排版:王时彩

审稿:刘红玲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相关文章

博鳌春禾分论坛 | 刘坚教授:项目学习,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杠杆

博鳌春禾分论坛 | 刘坚教授:项目学习,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杠杆

以下是分享实录:(全文5198字,阅读约7分钟,全程干货,推荐阅读) 各位春禾的朋友们、各位校长:大家好!首先要感谢春禾,给了这个平台,让大家有机会在这里相聚。昨天我在论坛上分享了两句话:企...

重启学校走访3(云南彝良)

重启学校走访3(云南彝良)

云南省昭通市一起前行春禾不停一路走访分享随想01彝良县奎香乡中学6月30日前往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走访学校,恰逢暴雨洪灾,下机后回望远处的乌云,似乎已在警示我要歇歇脚。进入县城时河道洪流非比寻常,原计划...

为谁而教 | 赤水三中入校教培活动

为谁而教 | 赤水三中入校教培活动

贵州省赤水市第三中学《研究性学习》校级研讨会 “我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因为自己考上了大学,所以能站在这里。在当下的社会,大学文凭,是进入社会后一块重要的敲门砖,没有这块砖,将很难进入自己...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 (三)

微课 | “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 (三)

【 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意出发,关注过程、关注体验、关注表现,陆逊老师对“开(立)题时老师应该关心什么”,梳理成在开(立)题时应当关注课题的“灵魂三问”,4月16日晚,春禾研学交流微信群中老...